- 供货总量:
- 发货期限:自买家付款之日起 3 天内发货
- 所在地:广东 深圳市
深圳作为快速发展的超大城市,在生产建设活动急剧增加的背景下,通过法治化、标准化、智能化手段严格水土保持监管,构建了覆盖全流程的监管体系。以下是深圳依法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的核心举措与实践成效:
一、法治先行,健全监管制度体系
专项法规配套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制定《深圳市水土保持条例》,细化城市更新、轨道交通等7类工程的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全国首创"双业主责任制"(建设方+施工方共担水土保持责任),2023年对12家违规企业实施"一案双罚"。
审批刚性约束
将水土保持方案作为项目核准、施工许可的前置条件,实行**"一票否决"**机制。
分类管理:
Ⅰ类项目(如深汕高铁、机场三跑道):需开展专项水土保持设计;
Ⅱ类项目(1万㎡以上地块开发):需编制独立章节;
Ⅲ类项目(小微工程):纳入"区域评估+承诺制"简化流程。
二、全周期监管,覆盖建设全过程
事前源头防控
红线清单管理:划定21个生态敏感禁止建设区(如梅林山边坡带),利用遥感影像每季度核查违规动土。
方案技术审查:组织专家对弃渣场选址、表土剥离量等关键指标进行合规性论证,2023年否决3个高风险项目方案。
事中动态巡查
"四不两直"检查(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重点核查:
临时排水设施是否按图施工;
沉沙池、拦挡等设施有效性;
表土剥离与堆放规范性。
智慧化监测:在工地布设土壤含水率传感器+视频监控,数据实时上传至"深圳市水土保持监管平台",自动触发预警(如24小时连续降雨时暂停开挖)。
事后严格验收
创新"三色验收"机制:
绿牌:植被恢复率≥95%、拦渣率≥98%的可快速通过;
黄牌:部分指标不达标需限期整改;
红牌:严重违规项目纳入信用黑名单,2年内不得参与土地竞拍。
三、科技赋能提升监管效能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
卫星遥感:每季度利用高分七号卫星识别未批先建地块(精度达0.8米);
无人机航拍:对轨道交通、管廊等线性工程进行三维建模,比对土方量变化;
物联网设备:在弃土场安装边坡位移监测仪,数据异常自动推送至监管人员。
大数据分析预警
建立水土流失风险指数模型,综合降雨、坡度、工程进度等12项参数,生成红橙黄蓝四色风险图,2023年提前干预47处高风险工地。
四、执法与信用联动惩戒
"双随机一公开"执法
2023年抽查项目326个,查处未落实水土保持措施案件38起,最高单案罚款53万元(某房企未建设沉沙池导致河道淤积)。
信用联合惩戒
将违规信息纳入深圳市公共信用平台,与招投标、银行贷款挂钩。
典型案例:某地铁施工方因渣土违规堆放被扣信用分,失去后续两个标段投标资格。
五、成效与挑战
成效:2023年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量同比下降41%,98%的项目实现"零投诉";前海合作区通过精细化管控,扰动土地整治率达99.7%。
挑战:小型零散工程监管存在盲区,深层地下工程(如20米以下基坑)水土扰动评估方法待完善。
深圳正试点"区块链+水土保持"技术,实现从方案编制到验收的全链存证,未来将进一步强化"城市开发与生态修复同步"**的监管模式,为高密度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