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货总量:
- 发货期限:自买家付款之日起 3 天内发货
- 所在地:广东 深圳市
深圳作为高度城市化地区,面对开发强度大、生态敏感度高、极端气候频发等挑战,近年来通过系统化规划、工程化治理、智慧化监管全面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形成了一套具有超大城市特色的水土保持方案。以下是深圳的主要做法与创新亮点:
一、顶层设计:构建全域治理体系
分区分类精准治理
将全市划分为生态保护区、城市建成区、开发建设区三大类型,实施差异化策略:
生态保护区(如梧桐山、七娘山):以封育保护为主,严禁开发,修复受损植被;
城市建成区:结合海绵城市改造,提升雨水渗透率(要求透水铺装率≥40%);
开发建设区(如深汕合作区):严格执行"先拦后挖、表土剥离、排水沉沙"标准。
目标量化管理
设定硬性指标:到2025年,水土流失治理率达95%以上,人为扰动地块复绿周期≤6个月。
纳入河长制、生态文明考核,实行"未达标区域限批"制度。
二、工程措施:创新技术应用
边坡生态修复
推广"格构梁+喷播植生"技术(如大鹏半岛地质公园边坡治理),植被覆盖率从30%提升至90%;
试点微生物固化边坡技术(南山区留仙洞片区),减少水泥用量50%以上。
河道综合整治
采用"生态护岸+雨水花园"**组合模式(如茅洲河治理),减少岸坡侵蚀40%;
在龙岗区试点"隐形堤防"(地下箱涵+地表湿地),兼顾行洪与生态景观。
弃土场资源化利用
建设渣土消纳场(如宝安区燕罗智能装备园),将工程弃土转化为填海造地资源;
推行表土银行制度,剥离的肥沃表土用于后期复绿。
三、智慧监管:科技赋能全过程
动态监测预警
利用InSAR卫星遥感监测地表形变,识别潜在滑坡风险点(2023年预警12处);
布设土壤湿度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控扰动地块水土流失状况。
数字化管理平台
建成深圳市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从方案审批到验收的全流程线上监管;
开发"深水保"APP,施工方需每日上传工地水土措施落实情况。
四、协同共治:多元主体参与
企业责任强化
要求大型项目(如地铁工程)配备专职水土保持工程师,纳入施工合同条款;
开展"绿色工地"评选,对优秀企业给予容积率奖励。
公众监督机制
开通12369水土流失举报专线,2023年受理有效投诉87件,整改率100%;
组织市民参与**"边坡复绿认养"**活动(如福田区梅林山项目)。
五、成效与未来方向
治理成效:2023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较2018年减少76%,重点区域土壤侵蚀模数下降至500吨/平方公里·年以下。
创新方向:
探索"碳中和+水土保持"联动模式,测算植被固碳量并纳入碳交易;
研发城市土壤侵蚀预测模型,应对极端降雨气候挑战。
深圳通过"法律约束+技术创新+社会共治"三位一体模式,正逐步实现从被动治理到主动防控的转变,为超大城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